IBM史上三大轉型:從穿孔卡片到云計算 |
發布時間: 2012/9/13 17:25:59 |
在IBM迎來百周年之際,6月11日出版的一期《經濟學人》雜志刊文分析了該公司歷史上的三次重大轉型,每一次轉型對于IBM都可謂生死攸關,正是這樣不斷的轉變才使IBM公司歷經百年而不衰,從一家生產制表機的公司變成了可以研制出“沃森”這種超級計算機的IT巨頭。以下為原文摘譯:
20世紀40年代末,電子計算機和磁帶的出現使IBM必須進行第一次平臺轉型。而當時包括老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senior)在內的IBM管理層卻對此有所顧慮。老沃森自1915年就出任CTR掌門人,將CTR從一個只有400名員工的小公司發展成當時擁有上萬員工的國際化大公司。當時,IBM的一名資深員工對第一代磁帶驅動器的開發者說:“你們年輕人應當記住,IBM是一家基于穿孔卡片的公司,公司發展的基礎將永遠是穿孔卡片。”一些人說,IBM第一次平臺轉型歸功于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unior)。他于1956年接替父親出任IBM掌門人之后,以這項新技術作為自己奮斗的事業,才使公司完全擁抱電子時代。 在小沃森的領導下,IBM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制造商。他將公司的研發力量全部集中在第一代大型機System/360的研發上。 System /360研發耗時數年,研發資金達50億美元(按照60年代的美元價值計算)。這一資金投入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此前研發核彈的“曼哈頓計劃”。 System/360于1964年推出,很快就成為當時市場領先的計算平臺。System/360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兼容性,只要是該系列的產品,不管大小,都將可以使用相同的軟件。 到1969年,IBM所占市場份額已經增長至70%,因此成為第一家可以被稱作“邪惡帝國”的大型IT公司,并引起了美國反壟斷部門的憤怒。里根政府于1982年撤銷了對IBM的起訴,稱這一訴訟“沒有價值”。 IBM第二次平臺轉型是從代價昂貴的大型機轉向包括個人電腦在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IBM在此次轉型中遭遇了更大的驚險。即使不考慮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技術上的革新也開始威脅IBM近乎壟斷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威脅到IBM向客戶租賃昂貴計算設備的業務模式。由于大型機業務利潤很高,IBM遲遲沒有推出相對廉價的分布式計算系統。 90年代初,分布式計算系統投入市場并開始迅猛發展,IBM的業務模式也因此徹底崩潰。1993年,IBM大型機業務收從1990年的130億美元減少至 70億美元,公司虧損額達160億美元。 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Lou Gerstner)曾經寫過一本關于此次公司復蘇的書“誰說大象不會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在該書中,他寫道:“只有很少人知道,IBM當時已經非常接近現金斷流的境地。”為削減成本,郭士納當時裁員3.5萬人。 與第二次轉型相比,IBM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第三次平臺轉型。在此次轉型中,IBM公司發現,計算已經不再在桌面電腦或大型機上進行。相反,它將成為一種通過大型數據中心產生并通過網絡交付的服務。而IBM的許多競爭對手并未及時發現這一點。IBM還預測,這種云計算.的發展將加速“大規模數據”的出現。 “大規模數據”指的是海量的數字信息,從中可以挖掘有價值的知識。例如,自2005年以來,IBM已經投資14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20家提供各類“商業分析”服務的公司。 原文地址:http://cloud.zol.com.cn/235/2350611.html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