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Circles”是否真能解決身份問題? |
發布時間: 2012/9/15 10:45:52 |
理論上,我們的社交關系不是一個單一的圈子,而是多個不同的圈子,有些圈子甚至完全無交集,或者不兼容。有報道說,美國青少年脫離Facebook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那里玩得不亦樂乎,而他們不想跟自己的父母一起混。有人不喜歡騰訊朋友,也是因為騰訊朋友幫用戶把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原工作單位的同事等等,全都挖掘了出來,結果是互不相容的小圈子合并成了一個大圈子,導致用戶互動意愿降低,甚至產生尷尬。
所以Google“+Circles”的理念是對的,將不同的圈子區隔開,在A圈子的分享、互動行為,不會被B圈子看到,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但對的理念不見得會產生對的結果,“+Circles”明顯增加了關系鏈管理的復雜度。生活中的社交圈子是自然形成的,無需我們過分地介入“管理”。但數字化的社交關系總要面臨一個管理問題,這增加了用戶額外的成本和心理負擔。 原本,我們在網上也有不同的活動圈子,在人人網跟同學互動,在開心網跟同事互動,在QQ群跟業務伙伴互動,在豆瓣跟友鄰互動,在微博跟關注對象互動,在貓撲、天涯跟一堆虛擬ID互動,各得其所。Google+項目顯然是希望通吃各種關系鏈,并提供各自的活動場景,這背后,仍然是Google的工程師思維,智商高于情商。 Facebook將互聯網視為社會的數字化映射,所以它一直專注于社交圖譜的建立和完善。而Google始終將互聯網視為一個非結構化的無序的數據庫,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將其結構化、有序化。人的身份和人的關系,在Google眼中,也是一種數據,也可以通過技術管理起來。 現在斷言Google+成敗,為時過早。但人要比單純的數據復雜得多,“+Circles”試圖用人為設定的僵硬的容器,去容納水一樣柔韌無形的圈子身份問題,挑戰不會小。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