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坐等摘桃 物聯網身陷應用推廣困局 |
發布時間: 2012/9/17 17:36:16 |
物聯網是一個比互聯網規模更大的萬億級產業,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調研時發現,從事物聯網產業推廣的中國企業尚未敲開這座富礦,并沒有嘗到物聯網發展給他們帶來的甜蜜,體驗更多的反倒是苦苦尋求市場突破的艱難。
業內人士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難”:傳統思維下新技術應用難、高成本供給與小規模需求對接難、條塊分割市場切入難。從更深層次來說,主要是由于政府未能在產業尚未成熟時期給以需求牽引和政策支持,助推幼小產業突破發展瓶頸。 地方政府普遍存不信任 “一些地方政府的視野非常狹隘,只支持已經做成了的事情,政府就喜歡等著摘桃子。因為這樣沒有風險,不用承擔責任。” 北京天地互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東近日正為難以進入市場而苦惱:“我們擁有一套完善的物聯網應用方案可以實現遠程感知監控,并已在袁隆平的智能農業大棚中進行了試點應用,但我們還是被一些地方阻擋在外,原因是我們沒有大規模試驗。” 擁有通過門禁系統監控流動人口技術的上海富凱公司也有類似遭遇。公司總經理涂建鑫說,“我們去找一些地方政府推廣應用,但地方政府總是說你有成功案例,我就給你做。但是你政府不給我做,我哪里去找市場積累成功案例呢?” 目前,物聯網是一個新興產業,其應用方案更多是一種新技術,然而地方政府卻普遍對國內的新技術存在著一種不信任。北京新聯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全認為,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國有大型企業的負責人思想理念跟不上,普遍對國內自主研發的高科技不感冒,這讓物聯網應用推廣困難重重。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物聯網企業推廣應用難具有一定普遍性。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清濤說:“一些地方政府的視野非常狹隘,只支持已經做成了的事情,政府就喜歡等著摘桃子。因為這樣沒有風險,不用承擔責任。”但在產業成長初期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許多企業負責人呼吁政府應該給以更多的支持,以形成強大的產業拉動作用,促使物聯網產業迅速長大做強。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甚至政府招標也只是采用國外的產品,許多地方政府積極與IBM開展戰略合作也是如此。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指出,目前,我國物聯網的應用雖然很多,但關鍵問題是,很多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在觀望究竟投入下去會產生多大的效應,因此都在試驗,但沒有足夠大的動作,動作也不會那么快。在這種情況下,物聯網企業自然難以在政府嘴里找到“食糧”。 難以撬開“雞生蛋、蛋生雞”的尷尬 這種供需雙方難以對接的局面,需要一個中間力量進行協調引導。其中政府可以采取出臺一些產業政策等措施促使市場提前成熟,打破困局促進物聯網應用發展。 “你要便宜,我就用。”“你要是多用,我就便宜了。”這是許多物聯網企業走向市場普遍遭遇的兩難命題:市場需求小而散,產業成本居高不下,供求雙方僵持不下,導致市場需求難以開啟。 劉東認為,物聯網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上下游各環節企業規模都比較小,要撬開“雞生蛋、蛋生雞”的尷尬,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環節形成規模經濟,突破單體經濟。“事實上,我們公司視頻終端是可以由1000元降低至200元,這樣就可以推動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但是目前尚沒有哪一家企業有這樣大規模的市場需求。” 除了規模經濟可以降低成本外,技術提升也可以擴大市場應用。然而物聯網產業發展初期的瓶頸就是技術和應用,雙方相互獨立相互促進,但是研發風險非常高,而且即便研發成功,也未必就可以進入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都比較謹慎,不輕易投資,更多的是觀望著形勢的發展。 這種供需雙方難以對接的局面,需要一個中間力量進行協調引導。其中政府可以采取出臺一些產業政策等措施促使市場提前成熟,打破困局促進物聯網應用發展。比如,北京公交卡為何發行量這么大,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政府規定用公交卡乘車便宜,公交卡需求自然就大了,同時大規模的需求也就讓公交卡的成本不斷降低,從而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 鄔賀銓認為,雖然國內目前不會快速大規模上物聯網,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一些以社會效益為第一位的政府部門率先應用,比如公共服務、反恐維穩等方面,從而給處于幼小階段的物聯網企業以需求帶動。在看到有風險沒有效益的時候,地方政府出面是應當的,在市場競爭失靈、產業不成熟的時候,政府投入引導支持是不可替代的。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