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GIS帶來的最大影響是體系架構 |
發布時間: 2012/9/19 16:35:39 |
近期云的聲音愈加強烈,到處都在討論云,從IT行業到信息領域,無處不談云,可謂“云不成章”。儼然云已成為當今最先進的技術,由云到云計算.,甚至延伸到更專業的領域——地理信息領域,產生了云GIS。
對于實現云GIS,需要哪些條件?云GIS為地理信息領域帶來哪些改變?一系列問題都在探索之中,因為云計算.本身在中國還未成熟,大多人依然保持著期待抑或觀望的心態。中國軟件網記者有幸采訪了中國地質大學吳信才教授,為大家講解了他所理解的云計算.,以及云計算.為GIS帶來的影響。 吳信才教授擁有十多年的數字制圖及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和實踐經驗。除了身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外,吳信才教授任職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地數碼集團董事長等。在十幾年科研中,吳信才教授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開發隊伍,為我國GIS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對于云計算.,吳信才教授認為,首先“云”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云”是要提供不同的計算資源,“廣義云”是要提供服務。而“云計算.”和“云”也是有區別的,“云”就是機器提供服務。“云計算.”是將多方面提供的功能,按新的需求進行組合,進行搭建的計算模式。 從“并行計算”到“分布式計算”,到“網絡計算”,最后再到“云計算.”,發展過程非常迅速。云計算.的發展離不開體系架構支撐,吳信才教授認為,云GIS的最大影響便是“體系架構”。 體系架構的發展經過三個時期:第一,面向過程體系架構;第二,面向系統的體系架構;第三,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目前已發展到第三個階段,面向服務體系構架。而具體到GIS產業的云計算.體系構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吳信才教授認為,云GIS的體系架構所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功能與數據要分離。臺機式的面向服務是跟數據有關,跟平臺有關的,沒辦法適應云GIS的發展。適應云GIS的發展必須松耦合、可移動性,使得云功能、云細胞可移動。可以隨意插拔,可擴展性,這樣部署才比較方便; 第二,功能可搭建,可根據需要重復。目前的SOA體系架構是面向機電式、臺機式的構架,是剛性架構,是不可擴展性的,沒有再生能力,這種很不科學。懸浮式體系架構才能夠適合云計算.。 懸浮式體系架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可伸縮性。資源是可以聚合,根據需要,根據業務屬性可以聚合,可以重新定制。第二個是,自適應性,規模可以動態伸縮,可以滿足應用和用戶大規模增長的需要。計算節點或者說細胞,都可以隨時替換,一個云細胞出了問題,新的云細胞可以隨時聚集過來,可以替換。生命力比較長,體系架構和生命力是比較強的。提供無限多的千變萬化的應用。 因此,云GIS帶來最大的影響是改變原有的體系構架,可以使云服務與數據相分離,各種數據都可以做到分離,與另外的數據重新組合。而最底層的微內核和中間件等等功能組合起來。功能庫、組件庫、構件庫等可以相互搭建。另外,最上面一層也可以按需求、任務定制新的系統,并且按行業、規模、流程、業務來提供不同的服務。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