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域名余波未了 |
發布時間: 2012/5/27 19:46:27 |
前不久,日本《東京新聞》報道了一則“中國最大因特網公司新浪網(sina)拒絕更名”的消息,使國內媒體就“sina”(支那)一詞的爭論傳到了日本。《東京新聞》的消息介紹了中國在對待“sina”名稱問題上存在的兩種不同意
前不久,日本《東京新聞》報道了一則“中國最大因特網公司新浪網(sina)拒絕更名”的消息,使國內媒體就“sina”(支那)一詞的爭論傳到了日本。《東京新聞》的消息介紹了中國在對待“sina”名稱問題上存在的兩種不同意見以及新浪網公司的態度,并介紹:“有支持sina的意見稱,‘允許歐美人稱中國為China卻不許日本人稱sina,這不公平’”。 這個爭論在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國家可能會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大概也不會成為新聞,但在日本則完全不同。日本人稱中國為“sina”(或用漢字“支那”,或用片假名)的歷史是一段令中國人感到辛酸的歷史,至今仍有部分右翼文人在課堂上、在文章中稱中國為“sina(一般用日語片假名表示)”,在遭到中國留學生的抗議時,還要強詞奪理地辯解。 《東京新聞》的有關消息剛剛見報,便有一位10年前來日本留學、目前旅居日本的北京人用電子郵件把全文發給本報東京記者站,稱:“如果新浪網如此表態,今后日本右翼則越來越把中國稱為sina(支那),怎么辦呢?” 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前夕以及侵華戰爭期間,旅居日本的華僑、華人被日本人指著鼻尖叫“支那人”。李香蘭的歌曲《支那之夜》曾風靡一時,那種屈辱感是令他們刻骨銘心的。舊時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其中涵義之一是“支那不成國體”,即“支那”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因此,戰后在中國人的強烈要求下,日本下至新聞媒體、上至官方文書從此不再稱中國為“支那”。 極右政客石原慎太郎在去年當選東京都知事前以及剛剛當選之初,無論是在電視節目上出現,還是在街頭演講,一貫稱中國為“sina(一般用日語片假名表示)”,叫中國人為“sina人”,甚至還說什么“過去支那的女人纏小腳,據說性交起來舒服……”并一口咬定這個詞是“孫中山最先叫起來的”。直到《朝日新聞》在其晚報上講解了“支那”一詞的由來,并對日本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歷史經過進行了說明,批駁了石原慎太郎的謬論,石原才不得不停止使用這個詞。 了解那段歷史的中國人和華僑、華人,聽到或看到“支那”這個詞就會感到不愉快。一位老華僑表示,加害者的后代也許不會注意到別人身上的痛處,而受害者的后代應該不愿去觸摸祖、父輩心靈的傷疤。符祝慧稱,現在,一些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的卡拉OK店內,居然也有個別人點唱《支那之夜》這首歌曲,倒是符祝慧的丈夫(日本人)向一位點歌的留學生提出了忠告:這首歌的歌詞對中國人含有歧視之意,請不要唱。 日本東京的繁華區———新橋一帶,有不少經營中國面條的餐館取名叫“支那面”。東京一橋大學的一位中國留學生說:“想去吃碗面條都感到渾身不舒服。” 東京水道橋畔,有一處老字號餐館叫“北京亭”,是一位抗戰后期從上海來日本留學的老華僑江穎禪開的。江先生從十幾年前就發起了一個“根絕‘支那’蔑稱之會”。該餐廳的筷子套、火柴盒上面用日語印著這樣一段面對日本顧客的告白:“世界上,無論大國和小國,每個國家的人都對自己的國家抱有自豪感。我們中國人在聽到日本人稱我們國家為‘sina(原文用片假名表示,下同)’時,都有一股忍無可忍的反感。中國人不把自己的祖國稱為‘sina’……為了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請放棄稱‘sina’而叫‘中國’,正式的國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什么江穎禪對于“sina”一詞如此介意?江先生稱:“日本人這樣稱呼時,能夠感到這個詞里含有‘劣等人’、‘蠢貨’等侮辱之意。” 1999年4月,日本《周刊金曜日》針對這一蔑稱專門登出過一篇采訪江穎禪的文章。江先生至今還在為此與右翼學者、右翼政治家抗爭。 當地人士稱,新浪網公司使用“sina”一詞作為網站的名稱,單純從學問上講,的確沒有毛病,新浪網所解釋的該詞的來源也不存在問題。甚至在除日本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對于“sina”的發音或許也感覺不到什么異常。但是,新浪既然是赫赫有名的網絡公司,其影響自然也會波及日本,而且許多人注冊了“sina”的電子信箱。而在日語里,這個詞一出口,或用片假名一標,馬上變味兒。它的出現,會給多數旅日華僑和華人造成極其難堪的局面。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