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網絡要警惕“破網之災” |
發布時間: 2012/7/11 11:35:32 |
網絡司令部司令基思·亞歷山大在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工作報告中稱:“我們的目標是確保需要完成任務的指揮官擁有全套網絡支援手段可供選擇,并且理解這些選擇將為他帶來什么效果。”
這表明美軍的進攻性網絡戰武器經過多年的研制和發展,已經達到實用化和實戰化的程度,今后必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實戰。這也意味著未來其敵對國家軍隊的戰場網絡,要時刻警惕可能面臨的“破網之災”。 戰場網絡是作戰體系的“中樞神經” 隨著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火炮、坦克、軍艦、飛機等傳統作戰平臺,在偵察預警網、指揮控制網、戰場通信網、綜合保障網等戰場網絡的聚合和聯結下,形成一個有機的作戰體系,并涌現出新的作戰功能,其整體作戰效能遠遠大于作戰體系內各作戰平臺的效能之和,戰斗力由此得到質的躍升。 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未來戰爭將不再是作戰平臺之間的對抗,而是作戰體系之間的對抗。 科索沃戰爭期間,南聯盟空軍副司令親自駕駛米格-29戰機升空作戰,但剛起飛后不久就被美軍F-16戰機擊落。從單個平臺的作戰性能上講,米格-29戰機并不亞于F-16戰機,但F-16戰機的背后是美軍以C4ISR為核心的戰場網絡支撐起來的完整作戰體系,這是南聯盟米格-29戰機望塵莫及的,即使再先進的作戰平臺,與整個作戰體系進行對抗,也只能是蚍蜉撼樹、螳臂擋車。 由于戰場網絡在作戰體系中起著關鍵性的支撐作用,其一旦遭到破壞而陷入癱瘓,也就意味著整個作戰體系的崩潰。 因此,在作戰過程中,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戰場網絡,挑斷敵方作戰體系的“中樞神經”,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可以預見,未來戰爭中交戰雙方圍繞戰場網絡進行的破壞與反破壞將異常緊張激烈。 不同于互聯網的戰場網絡 戰場網絡雖然與互聯網在技術上有諸多相通共用之處,但作為軍事用途的特殊網絡,絕不像互聯網那樣“弱不禁風”。戰場網絡與互聯網相比,在安全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 戰場網絡通常與外部網絡實現完全的物理隔離。對普通黑客而言,企圖從互聯網尋找突破口入侵戰場網絡只是徒勞。 互聯網上威力無比的大規模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手段,在對戰場網絡的攻擊中毫無用武之地,因為互聯網上的“僵尸網絡”形成的攻擊流量根本無法進入戰場網絡,也沒有哪個黑客能夠將成千上萬的軍用計算機變成可隨意操控的“肉雞”,去攻擊戰場網絡中的核心服務器、路由器等關鍵網絡目標。 戰場網絡大量使用專用計算機、自主操作系統和特殊的網絡協議,這種網絡與由Intel中央處理器、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和TCP/IP網絡通信協議架構起來的互聯網有著天壤之別。專門針對互聯網設計開發的病毒、木馬等攻擊工具和黑客攻擊手段對戰場網絡可能完全失效。 戰場網絡的網絡協議、拓撲結構、操作系統、應用軟件,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均屬于高度機密,敵方一般很難掌握。 戰場網絡尤其是戰術互聯網,通常為自組織網絡,其拓撲結構并不是采用安全性、抗毀性較差的星形結構,而是一種無中心的特殊拓撲結構。 這種網絡拓撲結構并沒有明顯的脆弱節點,任何一個節點被損毀,其功能都可以由其他節點替代,因而不會對網絡整體效能造成重大影響,整個網絡的自適應、自愈合能力極強。 戰場網絡為防止信息交換過程中被泄露和破解,其網絡傳輸采用高強度的加密方式進行,其安全性遠超民用級普通加密方式。據稱美軍的Link16數據鏈的加密強度,連美軍自己也沒有找到破解的辦法。 戰場網絡中的計算機本身還采用多種物理手段進行加固保護,是真正的“三防”計算機。 此外,軍用計算機多嵌入在先進的作戰平臺之中,作戰平臺本身的防護能力等于給這些計算機再加上了一層“防護罩”,以傳統的火力毀傷手段來對其進行打擊破壞可謂難上加難。 當然,戰場網絡絕不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也存在無法避免的技術“軟肋”。 這是因為在實際作戰過程中,部隊要不停地實施機動,戰場網絡各類設備都處于高速運動之中,網絡通信必須采用無線方式,才能適應“動中通”的作戰需要。 采用無線傳輸的網絡信號不得不暴露在開放的電磁空間之中,這就為對方實施網絡電磁一體攻擊打開了“易受攻擊之窗”。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