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創新工場”得與失 |
發布時間: 2012/7/26 16:19:52 |
從2009年9月創立至今,“創新工場”一直伴隨著質疑:創業能被規模化生產嗎?具有谷歌、微軟等光鮮履歷的李開復,缺乏本土創業經歷,“創新工場”模式能成功嗎?在種種質疑的背后,其實是人們對創新工場的好奇和不解。日前,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全面反思了兩年多來創新工場的創業得失與正在發生的變化。 日前,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某論壇上透露:創新工場至今共投資了47個項目,其中18個項目已經獲得5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不等的A輪融資,3個項目投資失敗;目前手上還有兩只1.8億美元的基金和5億元的人民幣基金。這是創新工場目前能夠交給公眾的一份成績單。 但是,人們對李開復及其創新工場的期望遠不止如此。“李開復名氣很大,而且當初創辦創新工場時的陣勢也很大,可兩年半下來,在其孵化出的公司中,除了豌豆莢小有名氣外,還有哪一個能夠在業界叫得響?”數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的人士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對于質疑,李開復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創新工場目前的失敗率已經很低了,再低就有問題了。但他同時也坦承:三個失敗的投資項目確實也存在下面一些問題:一是不夠專注,想得太大,什么都想做;二是太技術化,而先有技術再去找用戶需要,這個順序顛倒了;三是創業者對挫折的承受力不夠,團隊彼此之間的不夠信任,造成創業者分手;四是創業者心態不夠成熟,有一點成功就過分自信。但是,李開復并不愿透露這三個失敗項目的具體名稱。 誰該掌握主導權? 李開復創立創新工場的最初設想是借鑒美國“IdeaLab”模式,由創新工場提出很多好的創意,然后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實現。 然而,在與國內很多創業者接觸磨合以后,李開復發現:創業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創意,很難完全接受創新工場的創意。“一個創業者之所以那么熱愛創業,就是因為這是他的創意。”李開復說。 這兩年,“風險投資的錢很多,但找不到好的項目”已成為風投界的共識。這種“供不應求”的創業投資現狀,也成了創新工場在創始之初就遭遇的最大難題。李開復曾屢次公開表示:在國內難以找到合適的創業團隊。尤其是創新工場偏重投資的多是移動互聯網這個前沿市場,而在創新工場成立的2009年底,移動互聯網在國內還是一個未開發的藍海,符合創新工場投資思路的團隊并不多見。 2012年年初,李開復在創新工場投資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發貼表示:“失敗或碰到挑戰的項目也不少。這里不點名,不談細節,但是談談碰到什么挑戰(有些已經失敗,有些還在努力)”。他列舉了五個方面:一是項目的技術很牛,但潛在客戶不買賬;二是項目出現創始人不和的問題;三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建立很好的線下合作伙伴關系”沒做好,結果項目再好也沒用;四是創業者很聰明,總想加新功能,新產品線,但不夠專一,最終錯失市場良機;五是過分相信美國趨勢,走彎路后才發現美國良機在中國并不存在。 除了發現創業項目團隊自身存在的問題外,李開復也開始對創新工場的模式進行調整,比如決定“把創意的主導權交給創業者”,把自身定位成“天使投資+孵化器”的功能。據了解,第一個從創新工場畢業的項目——豌豆莢,最初就是由創新工場提出的創意,然后再招募團隊進行產品研發。而在創新工場的定位改變之后,創業者的自主性明顯加強,一些創業項目開始活躍起來。比如創新工場后來孵化的點心、友盟、應用匯、知乎等項目都是以創業者為主導的。 “我們的孵化模式并沒有變,變的是我們將主導權交給了創業者。因此,并不是說我們的點子不好,而是做事情一定要專注,角色要清楚。”李開復說,現在的創新工場越來越意識到:點子沒有趨勢重要,更沒有創業者重要。如果要選三件創業最重要的事,一是創始人;二是順勢而為,做即將成為趨勢的事情;三是要專注地做事情。只有在這三個都滿足之后,點子才是重要的。 股權比例存質疑 在孵化企業所占的股權比例,也是創新工場遭受爭議的一個話題。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已有兩年的李壯(化名),在談到自己不認可創新工場的原因之一,就是創新工場號稱“天使投資”,但其在孵化企業所占股權比例遠遠高于一般天使投資所占的比例。 據悉,國外天使投資在企業的股權占比一般為8%,不超過10%。2011年3月,李開復在接受中關村在線的采訪資料顯示:創新工場在孵化企業所占股份一般為30%~40%。但是,李開復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第一筆投資只占15%~20%。” 盡管股權比例已經有所調整,但是,某電子商務網站創始人范亮(化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重回創業當初,仍然會拿原天使投資的錢,而不是創新工場的。”在他看來,創新工場目前的股權占比依然較高,從而讓一部分創業者覺得興趣寥寥。 何時賺錢是個未知數 如果把企業的創業周期分為初創階段(嬰兒期)、A輪融資(幼兒期)、B輪融資(少兒期)、C輪融資(青春期)、成熟期(上市),那么,像李壯、范亮這類有經驗的創業者顯然已經度過了嬰兒期,更需要的是A輪融資之后的服務。相比之下,創新工場目前所投資的顯然多偏重于嬰兒期的企業。 李開復也較為清楚創新工場的優勢與不足。在他看來,投資嬰兒期所需要的技能,恰恰就是自己以往在谷歌、微軟等所積淀的經驗,即對企業戰略、趨勢和技術領域具有一定的把握。而當創業企業進入A輪融資之后,則是風險投資機構發力的時候了。因此,如果以嬰兒期的企業能否成功過渡到少兒期(即獲得A輪融資)作為考量指標,那么對于創新工場來說,兩年半時間內,47家孵化企業中已有18家成功拿到A輪融資,對于作為盈利性孵化器的創新工場來說,這一孵化成績已算是比較高的投資成功率了。 對于創新工場的商業模式及其所孵化項目的未來商業前景,李開復有著自己的計算和考量:任何一個新的事物出來,一定要先起量,量起來之后,才能有錢賺。而移動互聯網的賺錢模式,也不外乎傳統互聯網上的幾種方式:一是靠入口賺錢,因此目前創新工場也在搶入口了,如豌豆莢、點心等就是此類項目;二是通過出售游戲道具、虛擬物品等來賺錢;三是移動廣告模式,目前創新工場的一些創業項目在和廣告主談,說服廣告主做有針對性的投放;此外,一些項目也在嘗試與運營商合作,通過下載付費報紙、游戲等來賺錢。 在李開復的投資布局中,8年是一個投資周期,這也是衡量一個創業項目能否最終成功的時間段。知名互聯網評論人、閃聚網創始人劉興亮認為,從大的歸類來看,創新工場是一個能為創業者提供更多服務的天使投資機構,這種模式契合了中國目前的創業環境,因此對創新工場持有一個樂觀的看法:其利大于弊,沒有壞處。但是,創新工場畢竟是一個商業機構,其投資屬于商業行為,需要盈利和賺錢。從目前來看,創新工場的孵化成績都只是“紙上財富”和“未來市值”。而且,天使投資的周期一般較長,因此創新工場本身目前仍處于投錢的階段,而何時賺錢,還是個未知數。另外,創新工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特別好的標桿性企業,當然這也與其孵化企業創立時間不長有關,畢竟創新工場本身也才只有兩年多時間,而孵化企業也一般是一年多,因此一切還有待于時間來檢驗。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