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朵是我的云? 發展云計算要避免誤區 |
發布時間: 2012/8/3 17:12:30 |
“什么云計算、物聯網啊,在那兒真的沒有聽過這種概念。”從2001年開始,烏寶貴被派往香港《大公報》工作了8年多時間,返回內地后,“我發現自己腦子都大了!”
“我接觸云計算、物聯網等很熱很熱的概念不足3個月。”在2月7日舉行的中關村科技沙龍啟動儀式暨云計算主題研討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烏寶貴,一上來就坦言,自己來做關于云計算方面的互動“真的不夠資格”。 烏寶貴反思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部分歸結為“主觀方面”,外部環境也沒有給多年一直負責計算機、IT技術的他一點這方面的資訊。“我沒有參加過任何政府組織的研討會,也沒有參加任何學術機構的研討會,同事也沒有人議論它。”這與內地對于云計算一片歡呼,各大媒體一哄而上大幅報道形成了鮮明對比。 烏寶貴認為在香港這樣高度開放的地區,“不可能對于世界最新的技術不了解,不認知”,差異在于,香港需求直接和應用對接,而不是靠外力,比如政府或學者、媒體大規模的報道等方式來推動。“民眾對于像云計算這樣的新概念判斷的第一態度是‘需求驅動’,它有沒有發展前途,有沒有將來應用的價值,是由需求決定,做起來以后能不能成功,是由市場來檢驗的。”烏寶貴說。 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直言,云計算不是“萬用靈藥”,“它不是專門解決安全問題的新式武器,它不能避免軟件中出現漏洞,網絡上出現病毒等。” 作為全軍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并身兼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學顧問等多職,李德毅是領域內公認的權威。他認為云計算將推動中國信息產業重新洗牌,使軟件服務走向集中化、規模化和精細化。但對于有些企業提出要建“私有云”,李德毅明確表示“不贊同”。“信息時代人人都在社區之中,人人都在有差異的封閉之中。我們仰望天空,但我們更要腳踏實地。‘云’在天上,哪一朵是我的‘云’?” “香港業界或者社會對新概念也是抱著理性研判的態度,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與當前更多關注云計算效益的聲音相比,烏寶貴的關注點也顯得有些另類,“任何應用和改變都有成本,在評估事件價值的時候不僅要看到效益,還要評估成本,在做這樣的戰略設想時怎么去降低成本必須慎重考慮。” 但聯想在云計算的角度進行戰略探索面臨的挑戰,恰恰印證了烏寶貴的關注。“已有的企業功能大規模向云計算方向轉移,其轉移的成本將是阻礙轉移的重要因素。”聯想研究院副院長杜曉黎說,“聯想本身有很強的服務,但是現在這種服務沒有辦法銷售出去,我們要花上億美金把它轉換成某種形式的saas(軟件運營),這是很大的挑戰。” 北京市計算機中心曾是國內首家超算中心,該中心主任曾宇認為,目前云計算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成本制約和平臺可信度,由此決定了平臺提供商由政府機構主導的運營模式是在云計算業務發展初期的主要模式。 “當前,國內泛濫的云計算中心把太多的重點放在機構設施平臺的建立上,強調是規模有多大,另一方面,國內云計算中心提供能力有限,在服務方面還有很多缺陷,在系統管理、軟件管理和收費模式等方面也接近空白。”在國內外進行了大量調研和比較后,曾宇指出目前我國一些地方云計算發展中存在誤區。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