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須持有的信息安全觀(三):預防比補救更省成本 |
發布時間: 2012/8/4 16:41:24 |
在前面兩期中,國內著名信息安全專家,IP-guard(www.ip-guard.net )產品總監黃凱向我們闡述了他提出的IT人必須持有的四點安全觀中的兩點“信息安全是一種生產要素”和“無安全事故不等于足夠安全”。那么本期IP-guard黃凱將繼續分析安全觀第三點--預防比補救更省成本。
為了更生動地描述要表達的觀點,IP-guard黃凱首先引用了大家熟知的“曲突徙薪”故事。有一戶人 家做了新房子 ,但廚房沒有安排好,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而且土灶旁邊堆著一大堆柴草 。朋友勸他將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不然的話,容易發生火災 。主人不以為然,后來,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幸虧鄰居幫忙將火撲滅,除了將廚房里的東西燒了一小半外,總算沒釀成大禍。 故事中的新房子主人,不聽朋友勸告,明知有危險,卻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結果釀成惡果。房子主人若是預先采取防范措施,只是彎煙囪移柴草,而發生火災后卻導致一小半廚房被毀壞。IP-guard黃凱說:“從成本的角度看,后者明顯比前者代價大。其實做信息安全亦如此,事前預防相對事后補救,更省成本。”對此觀點,他進行了詳細分析。 “預防”的財道 “第一點,事前預防,處于問題或危機的萌芽階段,控制難度小,因此花費低。如果等到事故發生后再去補救,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IP-guard黃凱分析到,由于事故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泄露出去的信息就如潑出去的水,勢難收回。英特爾前員工將商業機密泄露給競爭對手ARM,造成損失近10億美元。除了金錢上的損失外,事后彌補也無法挽回消費者對品牌的信用度。為此,IP-guard黃凱列舉了如京東商城、當當網等被曝用戶信息泄露之后,大量的用戶轉投亞馬遜等競爭對手, CSDN用戶信息泄露事件導致大量用戶對這一技術網站失去信心等例子。 同時,在盡力阻止事態擴大的過程中,為了盡量降低負面影響,企業必然會盡力進行各種彌補措施。20世紀80年代爆發的儲蓄貸款危機給美國銀行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直接導致1300多家商業銀行和1400多家儲貸協會破產,約占美國同期商業銀行和儲貸協會總數的14%。同時,為應對危機,美國政府付出了高昂的救助成本,累計支出1800多億美元用于清理破產機構。 第二點,事前預防,采用的是先發制人的策略,主動性強,而事后補救則被動得多。在占據主動的情勢下,企業可以更從容、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面臨的問題。相反如果在事故突發,人心慌亂的情況下,企業極有可能囿于對危機的焦慮之中,無法冷靜地分析全局,結果錯上加錯,使局面愈加惡化。“信息安全防護是一種戰爭--網絡戰爭,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已經身處于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之中,中國人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IP-guard黃凱強調道。 預防有道 那么如何做好充分的準備呢?IP-guard黃凱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對企業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只有清楚地了解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評估需要通過三大過程。第一,通過內部問卷調研、人員訪談等方式,了解清楚企業各部門資產的情況,各級別人員關心的范圍,從而確定關鍵信息資產以及安全需求。第二,識別這些關鍵信息所面臨的威脅,并建立威脅和系統脆弱性列表,進行詳細的對比,評估系統脆弱性即防范威脅的能力。第三,在脆弱性存在的前提下,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確定風險的級別。 評估之后,則確定風險處理措施。根據不同部門的涉密程度以及所面臨的風險級別,部署輕重有別的防護系統。對此,黃凱強調到,切忌選擇性地忽視某些區域。雖然國內企業信息防泄露技術的發展已經日臻成熟,但還有不少企業的防泄露措施依然只集中于重點部門。非重點部門也可能接觸到機密信息,如果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信息很可能就無聲無息的流出企業。 在采訪的最后,IP-guard黃凱總結道,做信息安全,無論是從成本,還是安全的角度看,提前預防都賦予了企業更多的時間與更從容的姿勢去應對,有準備永遠是勝利的關鍵。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