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RP市場發展階段性分析 |
發布時間: 2012/8/20 9:15:56 |
如果說“供需關系”的變化在推動社會的發展有些牽強,將其形容成重要因素一定不過分,延伸到對每個行業的分析都能適用,中國的ERP市場也不例外。
需要強調的是,ERP市場不僅指用戶群,還包括軟硬件供應商、咨詢公司等群體,共同營造了一個即“簡單”又“復雜”的氛圍,簡單指客戶與軟件供應商(或咨詢公司)仍舊是買家與商家的買賣關系,時髦一些可以說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噱頭一些可以說是甲方乙方的關系;復雜是指一個特定的客戶要面對N個供應商,迷惑、無所適從讓客戶難以找到感覺,這就讓市場變得復雜、良莠不齊,因為每個客戶的需求是不盡一樣的,而客戶總希望選擇到最適合于自己的合作伙伴,更何況這個市場正在變得開放,不僅局限于中國的“民族”品牌更有國際品牌的加盟,原來說一脈相傳的中國文化容易理解,而現在這么形容已經不實際了,因為更合適、更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才是客戶的最終選擇。 ERP市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新起點。我們就每個階段的特征做一些探討和分析。 “先有車,后有路;有什么車,修什么路”,這是一個普遍的共識,ERP的出現并非Gartner給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市場的需求已經不能被MRP、MRPⅡ所滿足,在商品短缺的年代,企業考慮如何組織大規模生產,主要解決的是物料需求和控制合理庫存的問題,一切圍繞著生產計劃;隨著競爭的加劇和資源的爭奪,同類產品已經出現了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進入了商品過剩的時代,企業不僅考慮產值,已經開始注重生產成本,如何圍繞生產資源來提升競爭優勢;再進一步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供需鏈的形成,企業不僅關注于屬于企業內部的資源,供應商的資源、協同生產廠家的資源、銷售渠道資源、客戶資源等被企業真正認可,如何有效整合變幻莫測的供需鏈資源將時代推進到新經濟時代,成本優勢不再是取勝的唯一途徑,差異化的發展成為時尚,因為客戶的需求似乎代表了“上帝”的指示。 ERP從歐美等先進工業化國家開始普及,因為MRP和MRPⅡ為企業鋪墊了良好的基礎,當然計算機的普遍使用和企業之間的數字溝通是前提,而中國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基本普及了財務電算化,但中國的ERP市場的啟動卻出乎人們意料,在財務電算化進入高潮的同時誕生了ERP市場,準確說是在1998年,中國開始大力宣傳ERP,新型的咨詢公司快速發展,軟件廠家以封自己為ERP廠商而自豪,客戶開始審視自己和加強在這方面的培訓,當然政府也給予了正面的宣傳和指導。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就是:吃螃蟹的少,觀望者甚多,在人們印象中ERP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國外,知名的ERP系統也來自于國外,國內上ERP系統的也是財大氣粗的大型國有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 馬克思絕對沒有想到其思想沒有在資本主義發達的歐美廣泛傳播,而是在封閉了幾千年的東方泱泱農業大國中國得以光大,短短兩三年時間,ERP在中國儒幼皆知,反而讓簡單的市場很快復雜起來,一方面ERP供應商多如牛毛,一方面客戶無所適從;一方面來自于發達國家的統計ERP失敗率高達50%,一方面高喊“中國人自己的ERP”;一方面政府“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一方面企業在竊竊私語“等等看”。不足為怪,中國的ERP市場正在努力向發展階段邁進。如果說中國制造業的ERP普及率不到10%,這個階段仍將處于起步階段。 但中國往往創造奇跡,實際上大家都已經認為ERP市場進入發展階段(2001年),就象國正在逐步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盡管中國有8億人還屬于農業人口。發展階段的前期,往往用“亂”字來形容。在這個階段,ERP快速被得以認可,企業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在管理變革和信息化的運用方面,逐步由“被動”轉向“主動”,由僥幸的等待觀望發展到“制勝的必備”,這就是進步。那么這個階段里市場的方方面面又如何變化呢? 客戶由不理性向理性轉變,供應商逐漸定位自己的目標客戶,不再將ERP當成萬金油宣傳和出售,專業咨詢公司的價值被得到認可,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征是“多”,更多的業內人士稱為“市場不成熟”階段。客戶的需求明顯增多,一方面來自于企業自己的認識,一方面存在“隨眾”現象;供應商多,目前國內、國外的ERP系統多達幾百家,其中不乏魚目混珠;咨詢公司多,僅管理咨詢公司就多達幾百家,還不包括原來并不涉足ERP咨詢而目前參與熱炒的咨詢公司;并非軟件公司和專業咨詢公司的中介公司多,將當地的需求資源利用起來與其他公司合作;政府的干預多,各地經委、經貿委、科委、信息辦等政府機構和行政事業單位在有效推進信息化的同時同樣存在角色錯位的現象。正是因為眾多因素推進了ERP市場的興起,但這個階段可以毫不含糊的說是一個資源巨大利用和巨大浪費的“辨證”階段,何以見得? 這方面的資源包括人、財、物,還包括并不常提及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一套財務軟件的使用,無論s單體企業還是集團性企業的財務人員從選型財務軟件(目前可選的范圍基本可以框定在十家以內,包括國內外經得住考驗的)到培訓、基礎數據的準備和調整、從三個月人機并行到正常使用,一般也在四各月左右,至少財務部門要“折騰”四個月,而且收效也很明顯,財務數據準確、及時編制和出表、財務數據的分析等,基本不會有太大偏差。但ERP牽動企業的整個神經,涉及到企業的所有部門和業務,光企業內部討論到下決心立項,一般的企業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然后選型(或請咨詢公司做相應的管理咨詢和IT規劃)、網絡建設、培訓、準備基礎數據、產品測試和上線到跟蹤三個月的運行,沒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根本看不到效果(成功或失敗,或湊合能用),硬件投資、軟件投資、咨詢投資等相對于企業的經營收益都是很有分量的。所以ERP項目成功意味著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無論甲乙雙方皆大歡喜,而一旦失敗,其中除了看得到的硬件設備,其他資源基本屬于蒸發狀態,這種失敗的沮喪將難以表達。 既然是ERP的快速發展階段,成功與失敗一定處于并存狀態,通過努力可以提高成功的比率,但消滅失敗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階段也并存著“多”與“亂”的特征。而且需要形成很多規范來約束整個市場,這個階段的周期長短取決于客戶理性程度和市場的規范程度。比如對ERP產品的公正評價(非媒體的工正或不公正的評比,也非政府列舉的“清單”,而是來自于競爭的結果,需要時間檢驗,主要是防止宣傳上的誤導和供應商“美麗的謊言”,防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ERP進入市場)、咨詢師的認證和執業規范、項目經理的認證和執業規范、收費標準的合理程度(保護專業公司的合法收益)、不同系統之間的接口標準、政府相關部門準確的角色定位、國內、外產品的公平競爭等等。這些工作有的剛剛開始,有的還沒有開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都希望這個階段盡快發展,盡快形成公平和有章可循的競爭氛圍,否則資源的浪費太大了,而且一旦這個市場不能盡快成熟起來,ERP的市場將直接影響“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 成熟階段的ERP市場將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供應商經過一個階段的殘酷廝殺,自然分出伯仲,更重要的是各家供應商的定位更加準確,產品的特征被市場認可,不僅自然形成多層次的局面,而且還真正形成“差異化”的競爭格局,客戶能夠很快圈定選擇范圍,不象現在,企業招標或邀標一不小心就是十家二十家,而且明顯不是同一層次,連比較的基礎都不真實或不明確。 預測未來的成熟階段,針對制造業的ERP而言,大、中、小各個層面也就十家左右,當然還會存在一些品牌,但在中國的ERP市場上,國內的品牌有五家左右,國外品牌有的能夠立足于中國市場,有的也只能因為各種原因撤離到其他戰場,在前兩個階段可以說“生存就是價值”,一旦進入成熟期,“發展才是價值”,盡管也存在茍且偷生似的生存,但終究會淡出市場,同時也會產生黑馬和再次洗牌的機會,但難度很大,因為ERP供應商的發展,除了資金、人才,一定需要經驗和客戶的檢驗,那就是時間的磨練。 對于咨詢公司,在這個階段也一目了然,同樣出現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模式,客戶即可以找綜合性醫院的門診大夫問診,也可以到專科醫院求醫。到這個階段,專注于企業管理咨詢和ERP應用的知名咨詢公司也就五六家,其中包括“外國大夫”,因為一旦市場需要,很多咨詢公司會出現并購行為,因為散兵游勇難成氣候,但愿市場能夠造就中國“五大”咨詢公司而且是“強”“大”于一身。 市場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客戶,在這個階段的感覺想必是心曠神怡,因為意識的加強和更加理性的選擇,ERP成功率將得到提高,正因為是綜合因素,同樣還有失敗的案例出現,因為成熟階段將出現新的問題,但客戶自身的把握度一定得到了加強,競爭不僅導致甲方的優勝劣汰,而且造就了企業的“慧眼”。 ERP的發展,同樣依賴于本文開始提到的供需變化,世界經濟的發展、管理的變革、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經驗畢竟只能代表過去,可以被將來所借鑒,但絕對不能代表將來,所以將來未知的管理需求,直接推動ERP的發展和完善,同時也就意味著ERP市場新階段的到來,目前已經有專家稱之為ERPⅡ,至于稱謂本身并不重要,而是關注其本質和內涵。 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最常用的是辯證法,對于ERP市場也是矛盾的統一體,因為我們的客戶希望在現有系統最大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同時期盼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現,實際上就是習慣與創新之間的矛盾,是“供”導致“需”的變化,還是“需”導致“供”的變化,自有眾人評說!但有一點:率先沖出“習慣重圍”者往往獲取先機。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enid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