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信李巍偉:中國航信大數據云平臺設計 |
發布時間: 2012/9/5 17:42:57 |
當前,云計算.的發展異常迅猛,已經滲透到國內各個行業里。2012年,在一次云計算.峰會上,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公司外包服務支持部 李巍偉,分享了中國航信對于私有云和大數據的思考與實踐。李巍偉主要從用戶的角度,深入地闡述了中國航信在私有云和大數據整個這條道路到底是如何走下去的。
說到走私有云這個道路,我們要看一看中國航信有什么樣的需求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必須從航信的業務來開 始,中國航信整個集團,其實它的前身是在三十年前是民航總局的計算機室發展的,到了2001年的時候,2月在香港上市了,那個時候員工可能還不到五百人,經過八、九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整個航信全球的員工超過了四 千人。
中國航信云服務就在你身邊 航信理論上的主營業務其實只有一項,他是航空旅游行業領先的信息技術及商務服務提供商。什么意思呢?其實我相信在座的,我覺得肯定超過90%以上的同志,肯定都享受過,或者之前享受過中國航信的服務。如果大家要去訂機票的話,首先大家可能會打電話咨詢一些代理,或者從某些網站查詢最低票價,看到這些票價以后我們下訂單,下了訂單以后,我們可能當天要去坐飛機,在去坐飛機的路上我們要通過手機在互聯網上進行直擊,然后我們要行李托運,然后要安檢、登機等等。 其實你都是在享受中國航信后臺為你做整個的服務,而這個平臺目前是一個什么樣的量呢,他每秒的處理量超過了11000個TPS,日均旅客量超過了一百萬,日交易額超過了10億 人民幣,而支撐整個這個規模的交易,我們目前超過了兩千臺的硬件設備,這些硬件設備包括網絡設備、存儲設 備、計算資源等。 超過了兩個PB的存儲,超過了17000的網絡和光纖接入端口,我們硬件資源平均使用率 超過了62%。而這些硬件資源分布在我們現在的三個數據中心,可能是未來的五個數據中心當中。說到整個IT架 構的發展,不能不從從二三十年前開始整個航信當時的應用,可能只有一到兩家公司可以提供,而作為航空領域 領先的信息服務提供商,我們當時是選用了一個大機平臺,經過二十年的運轉。 到了1995年、1996年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些弊端,因為隨著業務不斷發展,我們發現整個平臺是封閉的,這個平臺封閉是因為大機大部分的系統 都是他的專用系統,而不是像現在流行的開放系統,所以我們的管理人員是需要通過專門的知識進行軟件開發, 進行業務的開發,而且大機本身用的是大機制的這種格式,所以想移動平臺基本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當時的環境 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用傳統大型計算機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平臺的封閉,管理的復雜,不易擴展等等。 到了1995年,我的領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雖然說當時并不是很急迫,但是那個時候就組織了很多的開發人員 ,對于大機底層的源碼進行了分析,分析完了以后我們自主開發了一套接口,有了接口以后我們可以把整個大型 主機就是當時的民航數據向開放平臺遷移,這些開放平臺,把他的核心業務功能移到了開放平臺上,可能按照功 能分到了比如像貨運訂座等等開放平臺的系統上,但是當時我們所說的開放平臺的系統,主要指的是像IBM、HP 這類的服務器,當時很少有這種X86的服務器。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