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自稱久不問江湖事的京東CEO劉強東露面為京東商城首屆開放平臺合作大會站場子。大會上,強哥不改一向犀利作風,先從經濟大環境說起,解答為什么現在錢比以前難賺了。然后他話題一轉說,第三方賣家為什么也沒有過得越來越好?在強哥看來,這是因為電商開放平臺存在壟斷……隨后,劉強東表達京東做大電商平臺,破除壟斷的決心。
地球人都知道,強哥這是在不點名但卻赤裸裸地挖淘寶的墻角。看來,一場就電商開放平臺而發生在年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之間的平臺大戰將不可避免。
作為中國版的亞馬遜,自營B2C做得好好的,京東為什么忽然發力去跟淘寶競爭電商開放平臺?會后跟幾位業內同仁研討了下,大概分析出以下這么幾個原因:其一,是為了京東上市造勢;其二,是為了實現盈利。電商開放平臺的特點就是較自營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運營成本;其三,是為了做大營收,拉無數第三方賣家來銷貨當然比自己擴大營業更迅速;其四,是為了擴大京東在整個電商業中的市場份額;其五,是為了打擊淘寶(天貓商城),淘寶近兩年正在把商家和消費者從淘寶向天貓商城轉移,轉移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老的商家因利益受損而流失,京東則不介意乘機撿漏。
藍燁(京東首席營銷官)稱,到2016年,京東開放平臺的交易占比將從2012年底的20%提升到50%。如果這個目標被實現的話,京東將徹底走上自營、開放平臺的雙核模式。去年,京東商城交易額600億,開放平臺交易額是120億,也就是說在京東上,有80%是自營營收,只有20%的營收來自第三方賣家。而劉強東的最終目標則是“我們只有10%的標準化產品自己做,90%由更多品類的第三方平臺供應商來做?!?/span>
事實上,算上京東,除了淘寶之外,國內大部分電商企業都正在走上自營加開放平臺的雙核之路。各個電商企業大搞開放平臺對賣家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因為平臺多了必然有爭奪,有爭奪就會有服務的提升和讓利。雖然如今每一家言必稱開放,但是從目前的體量和行動來看,未來國內最多只有兩到三家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平臺,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家,京東也開始占據了另外一席,其他的玩家更多的是“參與”而已。
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開放平臺模式在本地被做大頗具中國特色,它跟360、騰訊、迅雷、搜狗等有影響中國特色互聯網企業的商業邏輯基本上一樣,先是通過免費的服務來圈地,然后再實現盈利,也就是按照交易額提取服務費和廣告費。從目前看,這是中國電商業中最保險的一種盈利模式。
但長遠看卻未必如此。淘寶模式未來可能的危機之一來自同業的競爭,以京東沖擊淘寶來說,京東本身就有龐大的流量,而且這部分用戶質量要高于淘寶,這就很有威脅,如果京東也拿出當年淘寶打敗ebay的法寶--“免費”來,收費的天貓就很麻煩;危機之二來自商戶的易流失性,天貓基本上就相當于網上的商業地產,以出租店面為生,但商戶在線下與商業地產簽租后或許很難搬走,但在線上就容易很多了;危機之三在于互聯網商業環境的成熟。淘寶模式之所以能夠獲得發展,是因為它補上了中國商業環境欠缺的很多短板,比如信用、物流、互聯網基礎薄弱等,但是多年過后,當初被淘寶補上的這些短板,卻恰恰開始成為了淘寶的短板。
從商業邏輯考量,如果在線下,商城模式已經逐漸被沃爾瑪干掉的話,那么在線上,天貓模式也不會一直大行其道。因為天貓的商業模式還是在走傳統零售集市的思路,并不能實現效率的最高化。
而相比來說,亞馬遜模式的京東更像一個標準化的賣場,對于京東來說,發力開放平臺除了增加了毛利率,開放平臺的入駐商家還可以在京東上形成長尾效應。有一個問題是:京東開放后,會不會跟直營業務左右互搏?按劉強東的解釋,這個成語應該換成“左右互博”。京東在占據B2C領域基礎上,再借助開放平臺繼續擴張,不僅可以挑戰淘寶、天貓的地位,而且能夠以全品類、一站式購物的優勢,吸引更多優質用戶的認可,而越來越多的用戶又可以反過來吸引更多的商家進駐,從而平臺、用戶和賣家三者之間形成了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并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去美國半年,劉強東看起來瘦了,但他的講演功夫和京東業務一樣,很有進步,主持大會的央視名嘴郎永淳說,“東哥越瘦,對廣大賣家來說,越是一件好事,因為證明他努力工作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