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200個城市在不同程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包括東部沿海地區,連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也卷入“智慧風潮”。更有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600至800個城市打造“智慧城市”。
當前,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方向就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而“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以“智慧城市”為顯著特征的信息化,迅即為各地所接受,動輒宣稱打造“智慧城市”,并將此作為城市的“新名片”。
但是,記者調查發現,當前一些地方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存在盲目跟風、不發揮市場作用、概念多、多方評比、盲目崇洋等五大“怪象”。
應該說,各個城市因時而行、因勢而動,積極把握城市發展潮流的行動無可厚非,但前提是需要因地制宜,尋找屬于城市自己的獨特定位和發展道路,否則就是拔苗助長,舊酒換個新包裝,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換句話說,盡管“智慧城市”的概念很響亮,但這必然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智慧城市”與之前的“智能城市”、“數字城市”是什么關系,究竟是觀念的刷新,還是技術的更新,或者只是概念的變臉?同時,各個城市的基礎條件又千差萬別,發展層次也快慢不一,這種情況下的“智慧城市熱”不能不說是一種新型“城市病”。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現實層面,經常容易看到那些“一窩蜂”、“運動式”的決策思維,主管領導“重點抓”、“全力推”的運行機制……盲目推進的背后,很難讓人不與政績饑渴之類的執政導向聯系起來。
因此,惟有“決策智慧”,才能保障“城市智慧”。想要杜絕類似的“怪象”,首先需要城市的主政者形成“決策智慧”,通過程序與規則來保障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并善于借助市場的機制,激活社會力量的發展,從而賦予每個城市以個性與靈魂,而非千城一面。
并且,“決策智慧”還表現為“執行智慧”,在決策時就要考慮到執行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打破各個部門“各自為戰”的狀態,因為目前存在的不少讓民眾反感的問題,比如“辦證難”、“蓋章難”等,也在于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暢,統籌不足。
退一步說,即便現在的“智慧城市”這種“一種命名,多種形態”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個“接地氣”的問題。如果只是空中樓閣,不能惠民,不能讓民眾更便利,不能讓生活更美好,這種所謂的“智慧城市”,倒不妨說是一種“愚蠢城市”,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