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一個做玻璃杯生意的小老板聊天,他很興奮的跟我說:“最近網上有很多關于互聯網改變商家命運的案例,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的事例數不勝數;還有就是近來政府也大力推廣“互聯網+”的理念,能夠幫助微小企業擴大生意范圍。所以我在籌劃,設立一個網絡營銷部門,專門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宣傳推廣,擴展營銷路子,加大銷售額度,順便也沾沾“互聯網”的光,名字就叫“互聯網營銷部門”,說不定就能順理成章把小公司做大呢?!”
營銷的迷局
聽了他這一番激情盎然、信心滿滿的話,我就問他:你打算具體怎么實施?有什么步驟嗎?
他說:先召集幾個網絡編輯,專門寫文章,在網上發布我們玻璃杯相關的文章,說白了就是軟文,然后開通一個微信公眾號,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肆宣傳,還有微博、聊天群、貼吧里都可以放上我們的文章及鏈接。另外,我還會要求廠里的每一個員工都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和微博里轉發,他們每轉發一次就來我這里領取五塊錢的獎勵,我就不信銷售額提不上去!
我說:這就是你所理解的“互聯網+”運作模式?
他說:對啊,微信、QQ、微博這不都是互聯網工具嗎,我的產品在這些工具上進行宣傳銷售,這不就是“互聯網 ”所要達成的最終目的嗎?
“那你打算每年在互聯網營銷方面投入多少成本,又希望有多少倍的收益?”
“每年投入十萬,收益最起碼也得在一百萬左右吧!”
事實上,站在這位朋友的角度上來看,他說的話并沒有錯,每一個處在急流勇進商業浪潮中的人都會冥思苦想如何使得自己處于不敗之地。但如果僅僅是套用概念、斷章取義、盲目實行的話,最后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如果真的像那位朋友說的那種方式來玩“互聯網+”的話,我勸他還不如好好的把自己在淘寶上的店鋪打理好。其實,這位朋友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現在的互聯網熱潮給企業家帶來了相互之間的比較和焦慮,看到很多企業通過互聯網途徑最后賺的盆滿缽滿,他們必定會自危:如果我們不善于互聯網營銷,那這個企業下一步該怎么辦呢,按照老套路走?
自“互聯網+”概念提出不久以來,尤其是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止,“互聯網+”幾乎一夜之間給很多迷茫中的小微企業業主帶來了莫大的希望——茅塞頓開,精神煥發,斗志昂揚,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所以,更多的人誤認為在淘寶上開店,或者是通過網絡銷售產品就是在走“互聯網+”的道路。殊不知,“互聯網+”不是這么玩的。實際上,“互聯網+”的營銷方式真的可以將舉步維艱的小微企業帶離困境嗎?我覺得這個問題現在還不能蓋棺定論,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轉型與跨界的陷阱
之前創事記作者李智勇分析過,如果把所有公司都抽象為人的組織與待做事情的組合,就可以發現沒有歷史的組織是創業的,有歷史延續性的組織是轉型的,有歷史無延續性的組織則是跨界的。所以互聯網大佬們當年是創業,蘇寧則是轉型,富士康做電商則是跨界。而現在的傳統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的途徑想要繼續生存下去而做的互聯網努力也是轉型或跨界的一種。
實際上,轉型或跨界要面臨的困難并不比延續舊業務少。這對于大公司與小微企業來說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大公司在這條路上耗得起時間和金錢,而小公司卻是整日的膽戰心驚。
海爾就是互聯網轉型大潮中的一個弄潮兒,其對互聯網轉型的探索持續了很長時間,有些經驗是值得思考的。也就是在前段時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互聯網是什么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互聯網”企業絕不是簡單的“油水”,油很好看,飄在上面閃閃發光,但是水和油是分離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與用戶零距離接觸,才能真正達到水乳交融。他舉了一個例子,海爾物流管理車隊,以前人工派活,現在改成ERP系統派活,這不是“互聯網”,這只是信息化手段,而且也沒有“互聯網”的成分,海爾需要顛覆整個傳統流程,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讓用戶直接上系統搶單,車隊和用戶直接溝通。可問題就在于,如何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同時還能保證企業不斷地壯大成長。看,海爾這么大的公司在互聯網面前也憂心忡忡,微小企業急什么啊?
最近我在一個論壇上看到這樣的話:
敬愛的總理:您好!我是一家小微企業負責人,面臨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的大浪潮,我代表成千上萬的微小企業以及弱勢低收群體向您提出如下困惑,期待本屆政府能盡釋民疑。
一:政府扶持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專項資金扶持對象指的是什么?資金具體流向又有哪些?
二:本屆政府,實事求是,反腐倡廉,傾心聆聽底層所發心聲,深受國民擁戴。但在具體逐級施行過程中,有多少弱勢微眾、低收群體實際獲益?
三:對于地方傳統行業的個體零售終端店鋪及小微企業在面臨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時刻,我們面臨的問題很棘手。如我就遇到過這樣的麻煩,由于對互聯網專業知識條款不是很精通,結果就上了那些本已先機占盡、玩弄文字游戲的技術服務提供商的當。對于這一點,我不知道本屆政府在提出互聯網之前有沒有考慮過如何處理此類法律糾紛,杜絕新的商業欺詐行為?
估計上述的話道出了絕大多數中國小微企業業主的心聲和擔憂。與大中型企業不同,小微企業具有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充滿進取精神、創新意愿,但它也是有短板的——健康指數依然偏低,抗風險能力依然偏弱。小微企業信息化需求強烈,但人力、財力和被關注度都還不夠,他們需要一個更周全的互聯網+方案。
微小傳統企業能從互聯網里面獲得什么?或者說互聯網能給企業帶來什么?企業做出改變的驅動力來自于消費者,而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消費者的個體行為習慣,從而也改變了企業的運作管理方式與服務模式。這一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互聯網的BAT三巨頭,他們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第一二三整個產業,這就是他們的野心。這主要依靠的是強大的歷史積淀、企業文化內涵、內部智庫的出謀劃策、財務上的支持以及先見的洞察力。這些可以說是先天條件上的優勢,要是讓文章開頭的那家玻璃杯廠商轉型去做智能自行車,你不覺得很可笑嗎?或許他自己都會覺得是一個天大的玩笑。沒有歷史積淀和雄厚資本的企業要想轉型或開設跨界業務,其實就相當于一只腳站在問號上面,一只腳站在倒閉的門內。
BAT這些巨頭所做的才是互聯網+的大脈絡,而目前傳統小企業利用互聯網的途徑只不過是“+互聯網”——他們與互聯網沒發生化學反應,而是物理反應。這不會給企業帶來質的變化。
人才泡沫
另外還有一點讓小企業很頭痛,“互聯網+”時代是資本運作的時代、是快速更迭的時代,人才市場在大環境下也跟著變得躁動、冒進、浮夸。尤其是在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方面供不應求,技術工程師人才市場的薪酬泡沫顯現,高薪未必高能力。年薪20萬僅僅能聘到有一個項目經歷的產品經理。而當人才遇到“互聯網金融”時,薪酬泡沫更是誘人,年薪30萬可能僅僅是“起步價”。
某互聯網金融公司總裁感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泡沫已經顯現。“我就知道一個員工,最初在一家線下金融機構做業務員,月薪3000左右。后來他往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營崗位轉,平均每一個半月就跳一次槽,跳了三、四次,每次都要求薪資翻番,最后他要到了月薪25000元。”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或歸屬感降低,要么趨向于為興趣奮斗,要么一心追逐物質資本。你說,現在的這種互聯網人才的成本利用,是小微企業能夠支付得起的嗎,就算這些小企業只是招一些缺乏經驗、成本投入少的大學生,他們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效益呢?
寫在最后
擁抱“互聯網+”新規則只是轉型的開始。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不希望成為大浪淘沙過程留下來的沙礫,但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覺得就算想要在互聯網盛宴上分一杯羹,也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傳統小微企業的守護者應該把眼光放長遠點,我們要做的是用最好的產品與顧客發生連接,明白自己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千萬別逐末忘本!
河南億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ww.laynepeng.cn)始創于2000年,專注服務器托管租用,是國家工信部認定的綜合電信服務運營商。億恩為近五十萬的用戶提供服務器托管、服務器租用、機柜租用、云服務器、網站建設、網站托管等網絡基礎服務,另有網總管、名片俠網絡推廣服務,使得客戶不斷的獲得更大的收益。
服務器/云主機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
0371-60135900
虛擬主機/智能建站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
0371-55621053
網絡版權侵權舉報電話:
0371-60135995
服務熱線:
0371-601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