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盛世危言 |
發布時間: 2012/7/30 17:22:53 |
歷史發展的路徑絕對不會簡單地雷同,但如果做類比推演,卻不難發現太多驚人的相似。 19世紀最后十年,大多數制造商仍然依靠水力和蒸汽動力開動機器,他們不得不為工廠選址搶奪水源附近最佳的位置,以架設水車,或安裝上大功率蒸汽機。但不管怎樣,他們都需要一套由滑輪、齒輪、軸、皮帶等構成的精密系統將這些動力輸送到工廠各處。如果不精密,動力就很可能大部分甚至全部消耗在傳動系統上,那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在工業社會,動力的第一種重要來源是流水,第二種是蒸汽機,它們的應用或出現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解放,藩籬被打破,以制造業為代表的行業變革很快發生。而當發電機作為第三種偉大來源橫空出世時,工業社會發展再次提速,這可不是想當然的小改進,而是以革命之勢影響了經濟,進而影響了政治、生活,也就是整個社會。我們雖難設身處地想象電剛被發現和使用時,人們的歡呼雀躍和美好憧憬,但百余年過去,我們已然可以做出評價——電的應用,是推動之前社會重構的重要力量,并且我們至今仍然享用著電的惠澤。 然而,當電氣化開始時,電還是一種難馴服的、難以預測的力量。在早期階段,不要說用各種電器,就連電力直接用于工業生產也是令人生畏的——你要犧牲過去的動力裝置投資,改造原有制造設備,自己裝上并維護發電機和一整套匹配裝置……然而,僅僅在電力成為可替代能源15年后,新工廠建設就把電力驅動當成必然選擇了。只不過,當時的工廠主依然滿足于設立自有發電系統,不愿把這一關鍵功能托付給外人。幾十年過去,當技術、接受度、制度、商業模式等一切都成熟之后,規模經濟主導的電力供應就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成為整個社會必備的基礎設施了。 把“動力”替換成“信息”,我們現在所處的場景就類似于那一場劃時代轉變的高度復制。你難道不認為“云”就是下一個“電”嗎?“云”被寄予厚望,引發新一輪熱情和激情,但也給各行各業,尤其是IT從業者帶來復雜、影響深遠甚至令人迷茫的變化。如同早期用電,“云”既讓人無所適從,又難以抗拒。 看看我們周圍吧,把當前稱作“云盛世”當不為過:私有云與公有云建設如火如荼,“云”走向大規模應用。當然,如果要做個類比的話,現在依然是動力混源期——私有云就是當年的小規模發電和直流電,公有云就是后來的大規模電廠和交流電,傳統設施與應用就是水車或蒸汽機,我們現在正處于交匯階段。只不過,各個企業根據各自狀況不同,使用“云”的步調有很大差異:有的包袱甚少,直接邁入公有云;有的已將私有云大規模鋪開;有的還只是初嘗甜頭,就像第一次用電取代某架水車;當然也有的還在觀望…… 簡單從技術一端看,類似于遠距離傳輸交流電一樣的高速網絡,類似于大功率發電機一樣的硬件基礎設施,類似于旋轉變流器(把各地傳輸來的電流規范成統一標準的電力設備)一樣的跨平臺軟件,類似于電表一樣的云計費……各項云技術都在逐步成熟,但背后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經濟的力量。這絕不是簡單的技術系統,而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系統。正因如此,雖然我們認為,類似于當前大規模電廠的公有云定是最終勝出者,但我們更理性地認識到,這個過程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我們將長期處于這種“混合環境”之下。 這種結論不只是出于技術趨勢的判斷。技術與社會的進程是彼此融合、相互推進的,我們所處的復雜、快速多變、孕育重大變革的時代呼喚著現代企業誕生,而當前企業要經歷轉型與提升的蛻變又必然需要以現代化IT為引擎,尤其是與業務緊密相關的現代化應用。面對這種變化,你當然不能不從戰略上思考“云”的力量所施加的影響。“云”不管你要不要,它必然會來到,事實上它已經在深刻影響我們的經濟、政治、生活了。 從務實的角度來講,我們更關心的是,企業如何將“云”用到自己的業務上,甚至重新組織企業運作?當技術已經進步時,你又該如何對付新設備的挑戰,以及陳舊甚至不兼容設備帶來的麻煩?在當前變化的環境之中,業務與應用如何瞬捷相應,快速應變,并且確保它是安全的,不會因此自毀長城?為此,你需要抱持正確的心態,選擇稱職的助手,融合一切可以聯合向前的力量。 “云”之路有荊棘,但這是唯一之路,無論你自哪條小徑穿枝拂葉而來,最終都將殊途同歸,讓人滿懷希望的是,路的前方山花爛漫。 變革的沖動 沒人會否認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對于商業領袖來說,他們感受到的壓力遠勝以往。 做決策時,有關經濟前景的各種預測充斥在周圍,用戶需求越來越難以用傳統手段來滿足,稍一疏忽就被競爭對手迎頭趕上……現在,“一招鮮吃遍天”的那一套行不通了。不改變,無以生。 變身現代企業 作為經濟社會的最活躍因子,在“波動”、“復雜性”、“不確定性”這一系列令人焦灼又不得不面對的詞匯背后,是對“現代企業”的渴求。 這種變革后的企業應該如豹子一般敏捷,如大象一般有力,如猴子一般靈動……它們與用戶和公眾的聯系更為緊密,更敏銳地洞察客戶需求,之后,現代企業將對源源不斷的機會和競爭做出即時響應;它們擁有更多有用信息,因此決策更科學、更快速,提供產品、信息和服務也更快捷、更可靠、更實用;它們還敢于打破常規,從海量數據分析中淘金,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合理調度資源,靈活運營,同時預知風險并未雨綢繆…… 經濟形勢多變的外因和企業進化成長的內因,共同構成了企業現代化變革的主要驅動力。而在此過程中,這樣的企業將把技術融入業務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更具創新性、更敏捷應變、更優化與增效,還是科學地管理風險,技術都將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就如同人延展了思維,伸長了手臂,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企業也將因之確立先人一步的差異化優勢。 近期一項由惠普主導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地區,79%的企業和政府高管以及高級技術管理人員認為在當今世界24×7全年競爭無休的環境中,上市時間就是一種競爭優勢。關鍵是,在上市時間的賽道上,你能跑在前面而且不會摔跤嗎?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