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誕生始末:源自年輕編輯建議 |
發布時間: 2012/7/30 17:22:50 |
“過去7天,一場暴雨讓我們感到生命的無常與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種種不足與缺陷,同樣銘記于心的,是災難中愛的贈與和傳遞,是對責任的堅守和護衛。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話: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安。”
7月28日零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了自7月22日上線以來的第142條微博,也是迄今為止最受關注的一條微博。這條微博一共獲得了15000多條的評論與7.3萬次以上的轉發。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時間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180多條的微博,收獲了15萬多粉絲以及網友們持續的熱議,語言風格清新與貼近民生成為眾多議論中頻頻提及的詞匯。
人民日報官微的橫空出世在微博界投下了一片漣漪,傳統黨報的嚴肅形象化為貼近民眾生活的清新風格,放佛一夜之間突然接了地氣。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助理張志安認為,人民日報微博對于人民日報的品牌影響是一個“增量”,“我相信在內部會形成一些理念的差異,會有多元化,也會形成更大的碰撞。”
“為什么我們會特別關注人民日報微博?”張志安說,“我們對人民日報有更大的期待,因為有這樣的期待,一旦它的微博表現出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時,我們才會予以關注,當然,這些關注中有期待,也有疑慮。”
在簡介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寫著“參與、溝通、記錄時代”八個字。
由微博運營室負責
據了解,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目前由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下屬的微博運營室負責。
剛剛成立不久的微博運營室由各處室抽調人員組成。據人民日報內部人士透露,該室屬于正處級單位,八個人的編制,“目前該室人員由新聞協調部兩人、總編室兩人、臨時借調兩人總共六名成員組成,與八個人的編制還相差兩人。該室暫時還沒有正處長,有兩個副處級領導負責相關事務。”
“這些人員都畢業于北大、清華的新聞、國關等專業,都比較年輕,最大的是1979年出生,其余的都是1981、1982年。”該內部人士稱。
在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也是一個新成立的部門。2009年7月,人民日報新設新聞協調部。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恒權曾表示,這個部門在內地的新聞機構中以前是從來沒有的,“組建新聞協調部,目的是更好地統籌全報社的新聞報道,整合和共享新聞資源,為統籌報社各媒體和編輯部各部門的新聞報道提供組織保證”。
“事實證明,這個部門成立后,在協調全社重大、緊急報道,加強新聞策劃,進行輿情分析,溝通編采信息,推進報網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總樞紐的作用。”吳恒權說。
據內部人士透露,自成立以來,新聞協調部一直負責人民日報社的新媒體報道以及與網絡有關的任務,每周二刊出的新興媒體版即由該部門負責,此次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由該部增設微博運營室來負責也屬順理成章。
人民日報微博內容的審核方式也為外界關注。早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微博內容由新聞協調部內部把控。
盡管微博已上線一周,人民日報微博管理團隊還是顯得異常低調。7月28日,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要負責人對早報記者表示,人民日報微博是人民日報領導直接在抓,“新聞協調部負責具體的牽頭、組織,目前才剛剛開始。”微博運營室主要負責人也表示,人民日報微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是一件好事,“我們內部剛剛做了一個評估,等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有一個總結的。”
設微博緣于編輯建議
很少有人能夠想到的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動議竟然來自于其國際部一個年輕編輯的報告。
今年4月26日,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曾經詳細講述了做出開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決策的“秘辛”。
在當日的人民日報校園行復旦站活動中,張研農透露,“最近,報社國際部一位年輕編輯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分析了我們一篇國際評論的網絡反響。她發現,在環球網的全文轉載下,77%的讀者支持這篇文章的觀點;而新浪微博一個知名賬戶以140字將該文編輯轉載,打亂了說理邏輯,沒有納入關鍵語句,網友的反映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態度,跟帖半數是發泄不滿,甚至有很多不理性、不文明的言論。這位年輕編輯提出,不能把微博這個陣地拱手他讓,要主動出擊,建立本報官方微博,推介優質作品。”
這份報告引起了張研農的高度重視。張研農將這份報告“印成編委成員閱件,并開編委會專門進行討論,會議決定在進行準備基礎上推出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打通“兩個輿論場”的使命
一個年輕編輯的建議,帶來一次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握手,這也緣于人民日報在新媒體格局中強烈的“危機意識”。
張研農說,“一次社內編輯記者培訓,有一場討論同樣對我們觸動很大。也是一位年輕編輯說,人民日報現在的發行量是280多萬份,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是相對而言仍較少。他舉出了我們的‘對手’:‘微博女王’姚晨,粉絲1955萬,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即便不算微博‘轉發’后的間接傳播,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6倍。”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曾提出要“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張研農認為,要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僅僅強調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和堅定性已遠遠不夠,更需按照總書記要求,“認真研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創新形式、方法和手段,靠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來爭取受眾、凝聚人心、促進共識。
張志安說,盡管人民日報一直在變,但網民原來對人民日報有一種非常嚴肅的印象,一旦它的微博突然清新起來,比較人性化,而且有很多的互動,大家一時之間就產生了一種好奇感:為什么兩者差別這么大?
事實上,人民日報微博的開通與運行源于其對“兩個輿論場”不回避的態度并致力于打通的使命感。
在張志安看來,人民日報微博選擇在這個時候上線不能簡單地看成一起孤立事件,而應該視為人民日報新媒體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人民網已上線很多年,人民網微博也初見成效,嘗到了甜頭。人民日報抓住了時機,適時推出,水到渠成。”張志安說。
在4月26日復旦學生座談會上,張研農說,“聽過年輕人的調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聞聯播才能治愈。這個調侃說明,中國目前確實存在著兩個輿論場,如果我們只關注一個而忽略另一個,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會失之偏頗。”
張研農表示,2008年,在組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時,人民日報就提出打通體制內和民間“兩個輿論場”,而打通這兩個輿論場,傳播觀念的變革和創新,處于首位。
當天,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任曹煥榮也參與了與復旦學生的交流。來自復旦大學2010級新聞系的本科學生提問,“人民日報現在要做的一個任務是打通兩個輿論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只有受文化教育程度較高,但人數相對較小的受眾層次才可以讀到、甚至讀懂人民日報。相對人數眾多,受教育文化層次低的,讀不懂。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怎么做?”
曹煥榮對這一問題并未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坦然承認:“兩個輿論場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這些年來,人民日報改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避免被邊緣化,避免對另外一個輿論場影響的弱化。”
“我們的努力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說人民日報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新聞的產品,能夠有針對性,能夠有說服力,能夠有貼近性。”曹煥榮說。
在新媒體不斷挑戰傳統媒體的今天,人民日報積極求變,推出官方微博,不僅是對新聞品牌的重塑與加分,更是基于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媒體使命,有驚喜,有期待,也免不了受到質疑,人民日報官微在今后將直面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本文出自:億恩科技【www.laynepeng.cn】 |